杨锁强,字任之,号壬云斋主、涤云堂主。1964年生,陕西扶风人。现为西安交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西安交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学术委员,教育部全国艺术类优秀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书法教材审定专家,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Philosophy会员,ATHENS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学术委员,国际学术期刊Asi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 Humanities和Athens Journal of Philosophy编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主持及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陕西省社科基金等38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研究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书道发微——杨锁强书学论集》等4部。获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提名奖,西安交大艺术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各项奖励30余项。书法研究论文参加了2009年12月在希腊雅典召开的“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和2010年6月在日本大阪召开的“The Asian Conference on Arts and Humanities 2010”与“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Philosophy”及“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并做了学术发言。
时 间:2018年8月25日
地 点:陕西西安
对话人:杨锁强 李世俊
李世俊:西安交大书法专业在国内很有知名度,不知交大书法学科建设有什么特色?
杨锁强:西安交大书法专业的建立与建设是分三步走的。2001年招收书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2004年开始申办书法专业,批下来的时候是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
西安交大具有浓厚的人文社科基础。西安交大的哲学学科以及中文学科实力都是比较强的。所以西安交大书法专业在建立的时候,钟明善老师有一个主导思想,就是依托交大的哲学学科和中文学科的优势,把交大的书法专业办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学科。
经过这十多年来的建设,西安交大的书法学科,形成了博士后、博士、硕士和本科的完整培养体系。我们的博士点挂靠在哲学学科下,哲学博士招收下设书法美学方向,以有利于依托交大哲学学科的优势,形成西安交大书法博士生的培养特色。我们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偏重于书法史论。钟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中国书法简史》,最后经过修订更名为《中国书法史》。所以钟老师在中国书法史方面研究的成就为西安交大书法学科的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作为先生的学生,秉承了先生的教诲,在书法史这一领域继续努力,希望把它做得更有特色。对书法本科生的培养,我们交大书法本科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中国书法史、古代书论、书法美学、古代汉语、古文字学、诗词鉴赏与创作;篆书理论与实践、隶书理论与实践、楷书理论与实践、行书理论与实践、草书理论与实践、书法创作、篆刻理论与实践、山水画理论与实践、工笔画理论与实践、平面设计、中外音乐赏析、碑帖鉴定、古代书法遗迹考察等。总体而言,既注重书法理论又重视书法实践的培养。但从整体而言,书法本科生偏重于技法的培养。书法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重视书法学术的培养。
对于全国的书法专业教育,我认为每一个大学应该依据他自己的学科优势,使其书法学科形成各自的特色。这样做的好处是书法学科可以充分利用各高校的学科优势,有利于书法学科的多维建构和纵深化发展。
杨锁强作品
李世俊:西安交大书法专业毕业生的优势有哪些?
杨锁强:钟老师在建立西安交大书法专业的时候再三强调中国书法的文化属性。钟老师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最为凝炼的物化形态。”西安交大的书法专业强调学生的传统文化修为。关于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主要通过学生选修课程来完成。因为选修课里面有传统文化的课程,所以我们西安交大的书法专业教学过程中强调书法的文化属性,这也是作为一个特色来做的。因为陕西是文化大省,存留大量的传统文化资源,具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我们的学生,对传统文化这一块接触得更多一些,我们学生的优势也更多地体现在文化底蕴这方面。
此外,交大在人才培养上采用了很多新的措施,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我们专业的学生在主修书法专业的时候,可以辅修其他专业,所以我们很多书法本科生拿到书法专业的学士文凭的同时,还可以拿到其他辅修专业的学位,从而获得双学士学位。这也是我们西安交大书法专业的一个优势。
杨锁强作品
李世俊:陕西是文化大省,人文荟萃,在近代书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钟明善先生对于陕西籍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有着独到的研究,他的研究对我们的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又有怎样的影响?
杨锁强:于右任老先生在书法艺术上的贡献历史上已有定论。国内最早对于右任先生研究的是钟明善老师。我记得《中国书法》创刊号上就登载了钟明善老师研究于右任书法艺术的文章。于右任先生早年学习赵孟頫的书法,随后对魏碑下了很大的功夫。尤其是他把碑帖融合在魏碑行楷书里面,形成了骨气开张、痛快大气的个人独特书法风格。
于右任先生在民国的时候提出了标准草书的四个原则:易识,易写,准确,美丽。用这四个原则对古代的草书进行了筛选,为后代的草书的广泛应用,包括书法艺术的表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所以对于右任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进行作品汇集则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学术任务。钟老师从20世纪80年代就一直注重于右任先生资料的收集。我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钟老师从台湾带回了于右任先生晚年极其重要的刊印的书法作品,十分精彩。对于编辑于右任的书法全集,钟老师费尽心力,尤其在草书的释文以及作品真伪的甄别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也为我们后学者学习与借鉴于右任书法的一些艺术及其书法风格形成的经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系统资料和范本。
杨锁强作品
李世俊:俗话说,“地上看山西,地下看陕西。”陕西出土文物非常丰厚,有很多可供研究的对象。您也主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陕西省社科基金等38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请您向我们分享一下众多相关课题研究工作的心得。
杨锁强: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但现在不是文化强省,这是比较客观的一个评价。陕西有大量的书法遗存,这种丰富的书法遗存其实是个双刃剑,具有双面效应,容易导致陕西人背着老祖宗的成就而固步自封。由于书法传统资源的积淀太深厚,也使得陕西的书法作者在学习和创作上有一些迷茫而无所适从。
书法是文化的一种很重要的外化形式。文化分为三个层面,精神理念层、典章制度层和器物层。历代的书法遗存以器物层表现方式居多。这种大量的历史器物对于领会典章制度层和精神理念有时会起到一种消解作用。因为人类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都沉迷于色相。而隐藏在色相背后的书法的理与法,形而中的气韵、节奏、骨力、势等,还有形而上的哲学与审美才是最伟大的东西。中国书法的审美观,是根植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而这种审美取向在各个时代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当代书法人,应该主要在书法审美的表现形式上有一些新的突破。
杨锁强作品
书法的学科化和书法教育的科学化是当代书法的重要历史贡献。书法的学术研究也就成为书法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当代的书法人和古代书法人不一样。民国以及民国以前,书法家的国学基础都比较深厚。当代书法人最大的软肋就是国学修为的薄弱。这是一个最为麻烦的问题。当代书法人要在书法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国学这一块的基础必须得补。因为,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上生长出来的,贫瘠的文化土壤不会长出参天的书法艺术大树的。
此外,我们当代书法人在补传统文化基础之后,还有一个与古代文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书法的学者身份。这三十年来我做了国家自然基金、社科基金和陕西省社科基金等38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对学术研究的艰辛深有体会:
第一,做学术研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钱学森说过一句话:“发现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 我们在学术上的创新可分为三个层次,一个是全新的,就是过去没有,完全创新的,这种创新最难;第二个就是在别人的研究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这是发展的创新;第三个层次是对别人研究进行了修正。
第二,做学术研究应该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自己最擅长的某一个领域来,不要摊得过大,并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一生实际上也做不了几件事。对于年轻的学者来说,我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做学术要像漏斗,刚开始可以摊得宽一些,但要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点慢慢收拢并深入进去,从而获得大的学术突破与成就。
杨锁强作品
第三,作为书法学者来说,独特的知识结构尤其重要。最好具有相关学科的一些知识结构对书法艺术进行交叉集成研究。
第四,书法学术最好要有学术课题的带动,才能使得书法研究生的培养落到实处。举个例子,在确定选题的时候,必须要有学术高度的把握和广阔的学术视野才能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研究课题的起草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包括所选书法学术研究课题的研究述评、选题意义、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路线与研究计划的整体构架等,都要做充分的思考。此对于书法研究生的学术培养至关重要。
杨锁强作品
李世俊:您在治学上非常严谨,对哲学、美学、史学和书法的关系做了很深的探讨,还曾多次访碑游学,在这方面也吃了很多苦,也走了很多路,获得了很多第一手资料,您有什么更深的体会?
杨锁强:访碑、游学,实际上古代就有。访碑,尤其在清代金石学兴起的时候已形成了风气,如傅山等;游学,不仅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也是世界各国的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英文翻译为“Study Tour”,有其相应的单词的。访碑和游学,作为传统书法的教育方式,有极其独到的地方。现代的书法教育,大多看到的不是原作的原件,而是刊印或拓的第二手资料,甚至是第三手资料,我们得到的信息是不完整的,尤其对于金石书法。访碑不仅涉及访碑石,还涉及访金文和甲骨文等,我们会得到好多书本上得不到的极其重要的东西。
2007年,我在泰山参加了文化部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主办的“泰山书法论坛”。在泰山的岱庙里,第一次看到了《张迁碑》原碑,让我极其震惊!过去看到的是《张迁碑》的拓片刊印本,方正、劲挺而朴茂。但是看原碑,它却有一种文雅的气息,通篇十分和谐。这使得我十分诧异,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法作品一定要去看原件,可以得到我们印刷品等得不到的一些东西。第一,有条件并经允许的话,若能与碑石零距离接触,那是一种莫大的福分,因为这是我们与古人对话的一种最为亲切的交流对话方式。清代吴昌硕在书法艺术上能有大的突破,与他零距离接触青铜器有关。这样得到的东西特别多,这是访碑游学一个重要的好处;第二,访碑游学有利于我们师法自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则气质换。书法艺术要达到一定境界,书法家的精神必须修为到那个境界,人与书两者是统一的。人生境界的修为,要靠读书与学养。“行万里路”就是师法自然。要读懂大自然的这部无字天书。中国书法的技法与审美,都是从自然界意化过来的。如屋漏痕、锥画沙、折叉股、印印泥、坼壁路、虫蛀木等笔法都是从自然意化过来的。当代书法家在笔法上要有突破时,我们可以从自然界汲取营养。师法自然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可以涵养气概、扩大胸怀。近20年来,我做过两次“壮游”。第一次壮游是2005年从古长安出发,对境内的古丝绸之路的文化艺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察。第二次壮游是2014年的欧洲八国的文化艺术考察。这两次壮游对我的帮助特别大。
杨锁强作品
这几年我对中西文化、艺术、审美和哲学进行了比较研究。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最为凝练的物化形态,这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形式。我明白了中国的艺术与西方的艺术最主要的区分在哪里和中国艺术对世界艺术的主要贡献。中国当代的书法界有一种可怕的思潮,就是借鉴西方哲学观念、审美理念、艺术创作手法等革中国书法的命。当然我们可以去探索,但是必须要建立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作为书法艺术家,应该有一种中国文化的社会责任,所以我们也要时刻警醒自己。中国书法必须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发展,这是我们最为宝贵的东西,也是中国书法艺术最为独特性的东西。中国传统书法一般尺寸不大,以有限而寓无限。而西方有不少大尺寸的作品,视觉效果极佳。所以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张扬我们的审美,要在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强调视觉感。上世纪沙孟海和陆维钊先生在强调中国文化精神层面的基础上,也在强化书法艺术的视觉感上做了不懈的努力,值得我们当代书法人借鉴。
杨锁强作品
李世俊:您从事书法教育工作,对将来我们中国书法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怎么看?
杨锁强:关于中国书法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书法教育的学科化与科学化。首先谈到学科化与科学化。从浙江美院建立第一个书法专业到现在,书法教育的学科化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硕果累累。我国从上世纪引进了西方的大学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巨大进步。这种集成化与模块化的开放式的书法教育集中了众多老师之长,但同时也出现了书法教师学术与艺术观点对立的问题。学生有时无可适从。研究书法时,常会遇到一些困惑。例如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书法,先是用毛笔书写,然后再刻陶范上,再经过浇铸,又在地下埋了几千年,锈蚀风化,我们现在看到的不一定是西周青铜器和铭文刚铸造出来的原始状态。所以研究时要还原本来方对西周的金文书法艺术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我们能不能考虑和文物专家、考古专家等综合集成起来研究,较为可靠。中国书法史、中国书法美学等还有好多问题没有解决,书法不能以史代替学,中国书法学科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于书法教育的科学化,它涉及书法教育的成才率和成才效率。客观地讲,书法教育的成才率实际上是比较低的。一百年出十几个书法大家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二是书法教育的个性化。三是书法教育的数字化与网络化。纵观全球,专业教育的成本很高,现在世界各地大学兴起了“慕课”,其他任何国家都可以上网可以去选择课程,改变了以往的模式,大大提高了效率。但相应地对书法教师的素质要求非常高,这是一个很好发展趋势。目前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的现状非常严峻,高校培养的书法人才与中小学书法教师的对接应引起足够重视。左脑管逻辑思维,右脑管创造思维。科学主要是逻辑思维。书法艺术教育对于开发右脑作用独特,若能左脑和右脑开发且融通,孩子的创造力与发展潜力则不可估量。
杨锁强作品
发布传媒丨网站建设、App、微信小程序、OA等软件开发就找杰商网029-87399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