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传媒

【杰商头条】中国煤炭工业杂志:陕煤的经营智慧 ——专访陕煤董事长杨照乾

阅读数: 2255
 

 

意气风发的陕煤人

 

 

先人一步 化危为机战寒冬

2012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煤炭价格飞流直下,进入市场寒冬。从陕煤企业内部来看,产业结构失衡,每年数百亿的项目投资,导致集团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经营性现金流连年减少,偿债能力下降;全集团陷入系统性亏损,老矿区和陕钢集团亏损更为严重。

时值内忧外患的危机时刻,2014年4月,杨照乾被组织任命为陕西煤业化工集团董事长,随后又担任集团公司党委书记。上任不久的5月16日,杨照乾在陕北片区干部大会上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表达了“不在困境中奋起,就必然在寒冬里倒下”“主动出击跨越寒冬转型关口”的决心。

“市场倒逼我们必须作出改革。而且要先人一步,要快人一步!”忆及当时的情形,杨照乾坚定地说道。

从2014年开始,陕煤集团打出了一套“瘦身健体”组合拳。率先启动关闭资源枯竭、安全环保指标差、竞争力弱的8对矿井。在国家去产能政策措施实施以来,将原计划三年关闭的18处矿井提前到2016年一年关闭到位,退出产能1815万吨,占全省的62%,关闭炼铁高炉1座,压减产能60万吨,分流安置职工近5万人。在果断“退”的同时,适时有序地“进”。利用国家“存去挂钩”的产能置换政策,通过多方筹集置换指标,6个新建煤矿项目先后获得国家能源局核准,总建设规模达到5620万吨。新核准煤矿项目数量和建设规模全国第一,煤炭产业结构在一“退”一“进”之间全面优化,优质产能占比达到95%。

瘦身,为的是强体。现在回头来看,如果关井、分流行动迟疑,计较个人得失,去产能工作将难上加难。在企业的生死存亡抉择中,需要决策层有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担当和智慧。对此,杨照乾带领陕煤集团交出了一份完满的答卷。

 

债变为股 快人一步得先机

2012年,煤炭市场寒冬期,陕煤集团负债率高达80%。从内部来看,一方面企业快速发展、投资规模大及融资结构错配,推高了杠杆。另一方面,行业经济下行、企业效益下滑后现金流短缺,这些给企业资金链的安全和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据悉,2016年,中央财经小组工作会议之后,陕煤集团开始着手筹划推进债转股业务,积极与各类金融机构沟通。根据债转股的“门槛”设限,陕煤集团通过内部企业整合、股权重组划转等方式,为债转股顺利实施搭建平台。2016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拉开“降杠杆”和“债转股”的大幕,陕煤集团抢抓历史机遇,率先实施债转股业务。

杨照乾多次在会上说,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既是降低企业杠杆率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工作的有效抓手,更是实现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有效嫁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实途径,陕煤集团一定要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全力推动“债转股”项目早日落地。

2016年12月28日,陕西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陕西金资)和陕煤集团在西安签署市场化债转股合作框架协议,规模400亿元。2017年初,陕西金资和陕煤集团与邮储银行三方联合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以陕煤集团榆北煤业有限公司为平台首笔债转股100亿元落地。这标志着陕西省第一个市场化债转股项目正式落地。

实施债转股业务以来,陕煤集团已与陕西金资、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了845亿元的债转股协议,2017年落地金额超过454亿元,使陕煤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下降了10%,企业资本结构更加优化。

2019年4月16日,欧洲金融主办的“陶朱奖”评选颁奖典礼,陕煤集团摘得“陶朱奖”“最佳融资解决方案奖”。作为同时涉及煤炭和钢铁去产能的企业,陕煤集团是陕西省唯一一家获得该荣誉奖项的省属企业。陕煤集团推动债转股的实践成为全国的一个范本。

 

投资环保 守得陕钢迎春天

数据显示,2018年陕钢集团产量、效益双双实现新突破,全年产钢1129万吨,同比增加10.28%,位居全国钢铁企业第17名,实现利税50.35亿元,利润30亿元,同比增盈10.84亿元,成功入选国务院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在全国钢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排名由B+(优强)提升至A级(特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19年1~5月份,陕钢集团持续保持产量、利润双提升,实现利润11.9亿元。

在行业盈利水平普遍下降的情况下,陕钢集团实现了经营业绩的逆势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更实现了从连年亏损到持续盈利的历史跨越,这样的发展背后也伴随着陕煤集团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艰辛探索——

2015年,正值钢价低迷的时候,别的厂家都在四处想办法跑销售,而陕煤在企业经营最困难的时候,投资23亿元进行环保设施改造。

当时的陕钢已连续亏损4年。对于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如此巨额的资金,投,还是不投?

集团领导班子反复研讨,杨照乾始终坚持社会责任和环保责任大于经济利益,主张坚定不移地投资,并强调环保改造不能有欠账。

 

陕煤集团发展振兴中的钢铁产业

 

近三年,陕钢集团新增绿化面积148万平方米,综合利用煤气余热余压发电46亿kwh,实现了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吨钢综合能耗下降10%,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0%。进行原料场封闭、料场车辆清洗、钢渣热焖处理、煤气综合利用发电等环保节能装备升级改造和超低排放改造。通过热风炉智能燃烧改造,能效提升5%;烧结点火炉节能改造,能效提升30%。

钢铁市场形势一有好转,陕钢集团便得以满负荷生产,打破了持续6年亏损的局面,2017年实现利润18亿元,陕钢成功实现了逆袭。

“环保投入23亿元,他们挣回的是23亿元以上的持续盈利,更重要的是稳稳扛起了一个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杨照乾说。

 

陕煤集团安全节能环保的现代化煤矿

 

高瞻远瞩,不能把污染留给当地留给社会,这是一个企业家的大格局。

 

刮骨疗毒 改革寄生小企业

自组建以来,陕煤集团有相当数量的小企业存在。而陕煤集团组建后,正好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企业的重心偏向扩张式、延展性发展,快速的成长也掩盖了老企业包袱重、户数多、层级多等历史遗留问题。

这些问题的病根就是存在着大量市场主体地位缺失、严重依附于主业的“寄生企业”“僵尸企业”,不仅消耗、占用了大量资源,甚至盘剥侵蚀主业利润,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集团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献血’给有需要但可以自造血液的人是双赢,但献给’吸血者’,只能走向共同灭亡。”杨照乾在分析小企业改革的必要性时如此强调。

2014年8月,陕煤集团部署和启动了小企业改革工作。2016年8月《关于加快推进小企业改革工作的意见》出台。陕煤集团的小企业改革谋划早、动作快,整体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在陕西省国资委专项考核中取得了单项第一的好成绩。

按照2017年制订的《小企业改革实施方案》,陕煤集团将空壳公司、长期歇业、无相关资质、业务收缩退出、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等六大类共110户企业纳入改革范围,占企业总户数的21%,力度之大可谓空前。

截至2018年底,陕煤集团完成101户企业的改革任务,占目标110户的91.8%,盘活存量资金资源556亿元。随着小企业改革的持续深入,“僵尸企业”逐步出清,亏损源得到了有效遏制,治亏创效三年规划提前实现,改革红利加速释放,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一举多赢 陕渝合作树典范

近年来,重庆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旺盛,年度耗煤量在4000万吨以上。随着《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的实施,重庆市关闭退出煤炭落后产能后,年自给能力不足1000万吨,同时传统外调地贵州供给乏力。在此背景下,重庆市经信委领导带领市内主力电厂相关人员,远赴西北寻找煤源。

关键时刻,陕煤集团伸出援手。

陕煤集团从2014年开始就提出了“去杂归核”的策略。在实施产能置换制度之初,深挖自有产能置换指标潜力,有力保障了产能置换工作的顺利推进,但仍有小保当一、二号及山阳等在建项目急需落实产能指标。

一方是用煤紧张,一方是眼望全国找指标。

考察、调研、座谈、交流、协商……在双方密集高效的互动中,达成了“煤炭保供+产能置换+物流投资”的合作共识,并于2016年12月9日,由重庆市经信委代表重庆市政府与陕煤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陕煤集团提供了当时价值近6亿元的产能置换指标。随着合作见效,2017年9月19日,双方签署了《深化战略合作协议》,重庆市再次向陕煤集团提供了价值7亿多元的产能置换指标。作为条件,陕煤集团在重庆市设立了煤炭储运基地,建立了常态储备机制,承诺逐步递增陕煤入渝总量,到2020年突破1000万吨,并坚持入渝煤炭价格同时不高于长协价和市场价的“两个不高于”原则。陕渝能源战略合作体现了互利共赢的特点,这一模式也被国家能源局作为区域能源合作的典范在全国推广。

 

陕煤集团高效环保节能的发电企业

 

2018年迎峰度夏期间,重庆部分主力电厂电煤告急。陕煤重庆储运公司、陕煤重庆港物流公司积极配合重庆市经信委应急调度,紧急调运电煤14万吨。特别是陕煤重庆储运公司严格执行调度安排,在水路无法到达、煤价亏损的情况下,毅然选择公路运输方式,紧急调拨电煤6万余吨到大唐石柱电厂,解决了石柱电厂的燃眉之急。“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服从诚信红利。”杨照乾说。

这是陕煤入渝开展合作以来打赢的第一场漂亮仗!

陕渝能源合作同时实现了陕煤集团西南地区及长江中上游物流发展规划。一方面,为集团新增煤炭、钢铁产能提前布局市场,提升西南地区市场占有率,并可沿长江水路下行扩展至“两湖一江”市场;另一方面,集团所需的铁矿石、磷矿石等可由海入江,再由重庆港口铁路转运回陕,大幅降低物流成本,仅铁矿石就可降低物流成本70元/吨,年降低物流成本约1.4亿元。同时,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和重庆市经信委共同指导,陕西煤炭交易中心编制,反映长江上游区域动力煤市场价格变化的重庆指数已在2019年全国煤炭交易会上发布,反映长江中游区域动力煤市场价格变化的湖北指数初步定于2019年11月底发布。

从陕煤入渝强势推进,到以一盘棋的思路进行战略布局,陕煤集团在赢得西南千万吨级煤炭市场的同时,整合了集团内部产业资源,优化了物流节点布局。未来依托重庆,陕西煤炭可能挺进云、贵。随着蒙华铁路的建成,陕煤在鄂、赣、湘的供应量也将快速增长,在全国煤炭供应框架中,“中部看陕煤”的格局正逐渐清晰。

 

运筹帷幄 战略引领赢未来

“乳化泵、采煤机、转载机、工作面运输机具备开机条件,可以开机。”近日,在榆北小保当公司地面调度指挥中心,综采区职工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对井下工作面进行安全确认后,按下一键启停开关,采煤机、电液控支架、刮板运输机等设备有序启动,采煤工序进入自动化跟机状态,完成了工作面煤机记忆截割、成组移架推溜,支架自动跟机等生产工序。榆北煤业作为陕煤集团智慧矿山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智能化采煤作业

 

而在智能化无人开采实现常态化应用领域,早在2014年5月,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名为“较薄煤层(1.4~2.2米)国产综采装备无人化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就顺利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认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6年5月,我国首个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创新中心在黄陵矿业公司挂牌成立。

在陕北榆林地区的陕煤集团榆林化学公司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工地上,130多台强夯机正在紧张作业。这个计划总投资1022亿元、年处理原煤2014万吨,肩负着陕煤集团“能材并进”转型战略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和这个项目一样,陕煤集团上下涌动着奋进新时代的热情和活力,正在按照“以煤为基,能材并进,技融双驱,蜕变转型”的发展战略大踏步前进。

在陕煤的核心技术创新基地——技术研究院,有260名员工,自成立以来,重大科研成果层出不穷,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00余项,获得专利授权1005件。技术研究院重点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寻求产业突破,纳米流体吸能新材料、透明导电薄膜等15项成果中7项已开始生产,其他8项正在调试。大量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一批新型产业蓬勃兴起,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延伸。

 

陕煤集团技术研究院生产车间

 

陕煤集团着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孕育的时代浪潮,正在抓紧开展雄安新区、上海和深圳研究院的组建工作,充分利用这些地方的科技、经济、金融、市场等优势,最终形成东西南北4个技术研究院的协同创新格局。在注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陕煤集团设立了200亿元的产业转型基金,瞄准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跟踪产业发展方向,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上任5年来,杨照乾敏锐把握行业发展契机,始终保持进取雄心,带领陕煤跨越市场寒冬,实现逆势雄起,逐步探索和建立起集产业、资本、人才、科技有机结合体系,激活更多发展内生动力,带来更多的创新效益。

当前,高质量发展时不我待,改革转型形势逼人。杨照乾信心坚定地讲到,到“十三五”末,要把陕煤打造成煤炭开采的引领者和加工转化、物流贸易、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集成者和价值链创造者;到“十四五”末,实现营业收入和A股市值“两个五千亿”,把陕煤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清洁能源供应商,新材料和高端制造服务商,实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标。

“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是陕煤发展的契机,也是陕煤成功的秘籍。”这是杨照乾的经营之道,也是陕煤的经营智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