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传媒

《杰商书画》 著名山水画家郑鸿福作品展

阅读数: 4877

 

       郑鸿福,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西安雁塔美术家协会顾问、西安末央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理事、陕西长安画派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画展,部分作品获奖,其中,作品《溪畔》获陕西美协画展优秀奖。作品《两河口》获省雪茹杯书画展一等奖,作品《山水》获陕西省写生展优秀奖,作品《唐大明宫》获大明宫名家邀请展二等奖。
       1982年在西安办个人画展,1992年在陕西省美术馆参加10人画展,2007年参加中国美协扶贫画展,2009年在省美术博物馆参加"23人写意山水画联展’,2011年多幅作品应邀赴日本参加画展,2014年分别在西安亮宝楼和天水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2016年在西安国际美术城美术馆办十人迎春画展;2018年参加中俄地方合作画展获优秀奖。2019年在省国画院圣普美术馆举办扇面小品展;多幅作品被陕西美术馆、陕西美术博物馆,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和个人收藏:出版郑鸿福画集多部。

 

 

 

 

 

天道酬勤——文,赵振川

       中国画重视对笔墨的锤炼和创新,对笔墨的认识和理解是评判艺术家品味格调和艺术成就高低的标准,郑鸿福在长期的绘画生涯中,坚持以气运笔,以意领笔,以彩墨韵统领画面。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長期艺术实践所做的探索和追求,因而他的画才耐人寻味。

 

 

 

       郑鸿福自幼喜欢丹青,在学习和工作之余痴迷于捣腾笔墨,坚持从基本功练起,执着而认真。向传统学习,更重要的是向生活学习,不断到大自然中体验,把对生活的热爱用笔墨表现出来。我说过,作画要学会创作,在尊重客观、研究客观的基础上去创作,前题条件是要带着感情到生活中去认真观察,切身体会,细心研究和领悟,从生活到创作,再从创作到生活不断创作积累。不断到生活中发现新的东西,唤起新的感受,提练新的笔墨。到大自然中学习,先清楚,即看到的生态的摆布,山的结构,山脉走势等,对自已表现的对象要熟悉,在此基础上再有笔墨情趣,画自已的感受,画自已心目中的景,笔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粗细长短,布局的开合聚散等等。只有在生活这个染缸中主动地泡过,才会对创作得心应手。纵观郑鸿福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在这方面的努力,像《溪畔》、《秋牧》等最近的一批新作品就很不错。

 

 

 

 

 

 

 

 

 

 

 

 

 

 

       绘画的实质是要在笔墨语言上寻求突破,创作要出新,首先是笔墨要出新,对笔墨的锤炼最终要落脚到创作,生活的积累和磨励必然服务与创作并最终促成创作的突破。相信郑鸿福再下工夫,一定不负众望,攀上新的高度。

 

 

 

 

 

 

如之境——郑鸿福的画

文 杜爱民

       据我所知,郑鸿福随赵振川学习山水画已有20年了,在赵振川众多的学生中,郑鸿福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每隔一段时间,他来到赵振川的画室,看老师作画;有时带着自己新画的作品,请老师指点,有时空着双手,安静地在一旁观看,用心体会老师用笔的过程。

 

 

 

 

 

 

       我读过不少郑鸿福所绘的山水画作品,大幅的、小幅的都有。作为成熟的画家,他已形成自己的面貌,并且能够将自己的感受和对国画的认知,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形成自己山水画的独特意味与气韵。这是一个画家能否确立自己绘画独立存在的关键。

 

 

 

 

 

       郑鸿福给我的印象厚道本分。他画得很慢,也画得扎实,但不死不僵,能画出实中的虚;看他的画,便可知道:对于虚实关系的处理他自有一番自己的理解。在中国画的传统里,能够由实入虚,由虚返浑,代表着一种极高的追求,可见郑鸿福在创作上是有理想的,对自己的要求极高。

 

 

 

 

       在今天这个各方面都讲求快速的环境里,郑鸿福不受干扰,安静地沉潜于自己的绘画创作中,丝毫不见他着急过,谈定从容,又自适自信地坚守着自己在绘画中的追求。在自己的绘画中停下来,沉静下去,回归心灵,发现自我,自在又自尊,让人感到了他的尊严,也令人内心敬佩。

 

 

 

 

 

       郑鸿福的笔线拙厚,在宣纸上显得很沉稳,立得住,入得进去。他笔底的意味涩拙,并且见情见性,非常宽博,就像他这个人一样,厚朴之中透着大气,细微之处藏着大象。一个画家在绘画里显得聪明过人,未必是好事情,就像果子一样,熟透了就会变软,会烂掉的。

 

 

 

       郑鸿福的画所以耐看,还因为他笔墨所包含的重量感,在点线之间有一股硬气。读他的山水画,总会觉得这个人的画面有一种逼人和夺目的东西,有一种力量贯通在他的绘画之中,很像他本人的气质和性格。

 

 

       现在有些画家的画,想法太多。似是而非,惘顾左右,语焉不详,东躲西藏的。讨巧讨好,圆滑夸张,少了朴素和单纯。郑鸿福的画与之相比,仍然保留着一个人在日常生活、行为举止里的刚楞劲儿。他画的气息,也显得非常饱满,没有缩头缩脑的东西,完全率直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所想,和自己认为的本真。

 

 

 

 

    “如”是最舒服、彻底放松的状态,就像婴儿在母腹之中一样。有时候,进入中国画的创作,需要这种能放得下的状态。我们能够看到当今许多画家,已经在作品中露出了疲态:为钱所累,被名所困,受利益的驱使,绘画的精神性急速地萎顿。这样的状况,对于创作是有害的。

      我一直认为,画家个人的境界同绘画所达致的境界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人生,画最终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境界。

   “如”之境,也是国画境界中的一种,能进入其中,与之臻同,需要靠修养来补充。但对郑鸿福来讲,一切都在天性中,只需要用心守护,不受别的干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