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传媒

树立“大体育观” 提高学生体育健身水平

阅读数: 2245

       为更精确地了解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教育部、上海市教委以及全国29位业界专家的共同指导下,上海体育学院国家重大社科招标项目《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课题组,创建“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体系”。该体系通过科学的统计过程,采用简明易懂的100分制方式呈现评估结果,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学生体质测试”只反映结果状态,却不能解答导致结果状态之原因的弊端。

 

       2016年10至12月,在教育部的统筹指导下,课题组对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近12万名学生(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体质观测点涵盖了大学生)、12万名家长、3000余名体育教师进行了数据采集,并进行综合评估。

 

一、指数总体得分情况

 

       总体来看,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情况有待提升。按满分100分的指数评分,各省份指数得分最高为67.6分,最低为52.2分,总平均分仅为59.3分。高于和低于60分的省份各16个。

 

       健身指数由“健身环境”“健身行为”“健身效果”三个一级指标构成。健身环境全国平均分为72.5,所有省份得分均达到60分以上。健身行为全国平均得分仅为40.8,没有一个省份得分达到60。健身效果全国平均得分77.9,其中达到80分以上的省份有9个。

 

二、健身环境分项指数得分情况

 

       “健身环境”由“制度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和“同伴支持”5个二级指标构成。

 

       1.学校环境得分情况最好,全国平均得分82.6。在学校体育环境的5个观测指标中,“领导重视”“体育师资”“体育时间保障”的全国平均分均达到80以上。“学校体育氛围”得分其次,“场地器材”得分最差,全国平均分仅为63.8,其中有10个省份低于60,并且全国分布很不平衡,得分最高与最低的省份的差值达到33分。

 

       2.制度环境、家庭环境与同伴支持三个指标的得分基本相当,位居中流。其中,制度环境中的“政策社会知晓度”得分很差,全国平均分仅为41.6,没有一个省份达到60分;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对孩子参与体育健身的“主观支持”(77.6)明显好于“客观支持”(68.1)。

 

       3.社区环境是得分最低的指标,全国平均分仅为37.8。3个观测指标中,针对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参与的社区体育组织最为薄弱,社区体育活动的情况也很差,社区体育设施相对较好,全国平均分为59.9,但该指标的全国分布很不平衡。

 

三、健身行为分项指数得分情况

 

       “健身行为”由“身体活动方式”“静态行为时间”与“身体活动水平”3个二级指标构成。

 

       1.身体活动方式得分最好,全国平均得分77.3。其中两个带有政策强制性的指标——体育课的时间保障、学校组织化的课余体育活动得分情况良好,但学生自主参与的两个指标——闲暇时间的体育训练(培训)、自发的课余锻炼得分则较差。特别是后者,低于60分的省份达一半。

 

       2.静态行为时间是指学生在学校正常行课时间之外的“静坐行为时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每天不宜超过2小时。遗憾的是,我国儿童青少年在此项指标上的得分仅17.0分。超过83%的儿童青少年的“静坐行为时间”超过2小时。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造成该指标得分很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作业时间过长。

 

       3.身体活动水平是指学生在参加各类身体活动时的运动强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儿童青少年每天应进行至少1小时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我国儿童青少年在此项指标上的得分仅13.1分,排在所有观测指标的倒数第一位。此外,该指标得分随着学段的递增下降趋势十分明显,小学、初中、高中得分依次为18.9、11.9、8.0。

 

四、健身效果分项指数得分情况

 

       “健身效果”由“健身行为意向”“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3个二级指标构成,考虑到“运动技能”的熟练掌握需要有较长的学习过程,评估中只在高中阶段纳入评估指标。

 

       1.健身行为意向主要测量儿童青少年未来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意愿。总体来看,我国儿童青少年在此项指标的得分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全国平均分仅为70.1。随着学段的升高,儿童少年的健身意愿在逐步降低。

 

       2.运动技能(高中)的得分情况相对好于健身行为意向,全国平均得分为75.3。但从实际比例来看,情况并不乐观。按国家政策文件“至少学会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的要求,在高中阶段达到此要求的实际比例仅为57.8%。

 

       3.体质健康水平是得分情况最好的指标,小学、初中、高中的得分依次为93.1、87.8、89.2。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随着学段的升高,学生的体质达标率有下降趋势。如果把大学生的体质达标率纳入考虑,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大学生的整体体质达标率仅为74.9%,并且,从大一到大四呈逐渐下降趋势,分别为81.6%、78.1%、70.8%和67.5%。

 

五、建议

 

       第一,在认识观念层面,应继续重视体育在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树立超越“学校体育”的“大体育观”。即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力。当前来看,最急需解决的是补齐社区体育在支持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参与方面的短板。建议社区体育在后续的建设中,应把儿童青少年作为重点人群纳入考虑;同时,建立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与社会体育场地向学生优惠开放的双向开放机制。

 

       第二,在政策制定层面,应继续强调各级政府需站在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看待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强调各级政府在资金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建议成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周期性地开展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第三,在教育改革方面,应继续强化从“立德树人”的要求出发,加强对体育独特育人价值的认识,巩固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杜绝以任何方式挤占学生应有的体育活动时间。建议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将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第四,在考核评价方面,应在完善考核方式的基础上,继续强化体育在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升学等考试中的地位。建议建立基于学生个体体育素养水平的评价方式,从体育意识、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技能、体育行为和体质健康等方面建立学生体育素养水平数字化档案,实现对学生体育素养水平的跟踪管理。

 

       第五,在科学研究方面,应充分调动医学、公共卫生、疾病防控、文化教育、大数据分析等相关领域关注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与体质健康促进研究议题,将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与体质健康促进纳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计划,形成联合公关团队和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开展精细化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切实解决制约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和体质健康促进中的关键问题。

 

       第六,在学校体育方面,应继续强化学校体育硬件特别是场地器材建设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将学校体育发展的重点从结构要素的增长向要素功能的提升方面转变,切实提升学校各类体育教育形式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中的实际效益。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结构,开展对学校各类体育教育形式育人效益的全面评估,找出影响育人效益发挥的关键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整体推进学校体育各工作领域的深化改革。

 

 

建站、App开发、微信运营

找杰商网就对了!

联系电话:029-87399915     029-62397512

上一篇
下一篇